关于敦煌
最近经常在各种平台上看到在敦煌旅游的分享,我作为甘肃人对于敦煌并不陌生,从还是小娃娃的时候到少年再到成人去敦煌,感觉一次一次看到的东西都变化了,虽然每次去都是那些景点,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雅丹魔鬼城、玉门关。但感觉景点变“老”了,我也长大了。
先来说说莫高窟吧
孩童时期,世界对于我来说是新奇而广阔的,莫高窟的佛像虽大,但可能还不足以触动心灵深处,更多的是直观的感受和简单的疑问。“这佛像好大啊!”“这里还有别的吗?”“这墙上的画为什么破了啊?”那时的我,对于历史的厚重、艺术的深邃尚未有深刻的体会。
少年时期,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学习的深入,莫高窟的壁画开始与课本上的知识相连,激发了我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但此时的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讲解的内容虽然入耳,却未必能完全留在心里,留下的只是模糊而又深刻的记忆片段。
而到了成人时期,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心智的成熟,再次面对莫高窟时,它是震撼的,感觉每一个洞窟都在向众人诉说什么。历史的风沙落下,掩不住数千年文明的垂眸,看着那一幅幅精美的壁画,我想这些沉睡了千年的寂静生命,一定没有想到,千年后他们会从石壁上一跃而下成了后世人们遥想盛世舞蹈的珍贵蓝本。这些壁画不仅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让人不禁对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肃然起敬。同时,我也感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不易,对那些默默付出、守护这份宝贵遗产的人们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离开景点时我的心里落寞与自豪交织,但落寞居然占据了上风,因为我感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老”了,每一次的观赏都可能是和它们最后的见面。
再来说说鸣沙山月牙泉吧
孩童时期,见到鸣沙山,要是运用比喻的话,我觉得我是一只猴子,滚来滚去、爬来爬去、窜来窜去。尽情地在沙丘间翻滚嬉戏,看着沙漠中间的月牙泉感叹“它是个月亮啊”,现在想来居然是怀念的。怀念那份纯粹的快乐与自由。
少年时期,随着心智的逐渐成熟,或许是在故作成熟,或许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又或许是对不同文化景观的憧憬,鸣沙山的辽阔与荒凉在某些时刻显得不再那么引人入胜,内心反而更加向往温婉如水的江南风光,那里有着小桥流水、烟雨蒙蒙,更符合我心中对于浪漫的诠释。
而到了成年,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再次踏上鸣沙山时心境已截然不同。此时我更多的是带着一颗敬畏之心,敬畏大自然的力量,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体会到生命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坚韧与顽强。站在鸣沙山之巅,静候日落的辉煌与夜色的温柔,眼前的月牙泉在夕阳的余晖下更显五彩斑斓,周围人们的欢声笑语,与自己的内心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感,让人感受到自己既是这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又是这美好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喜欢反复去到各种景色,不只是喜欢各种景色,每一次的重返旧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那些熟悉的场景、气味、声音,甚至是空气中弥漫的特定氛围,都能瞬间将我带回到某个特定的时刻,这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与感慨,我喜欢这种回顾感,人生中无论是哪个时段的自己,都是构成现在这个完整个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党群工作部—贲凌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