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技服务型企业,多年来甘肃省工程设计研究院始终坚持致力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与探索,主持编制或参与编制标准、规程、图集等技术成果数十项,其中地方标准22项,行业、团体标准20项,取得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不仅是公司技术实力的体现,也为我省建筑工程标准化水平提高起到了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荣誉奖项彰显实力
公司主持完成的《住宅建筑分户热计量应用技术导则》获得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村镇居住建筑节能综合配套技术研究》获得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编的《甘肃省0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甘肃省震后木构架承重农宅加固维修实施建议》、《甘肃省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获得甘肃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编制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获得甘肃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深度探索新兴领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这些体现了科技创新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我公司作为省属国企,在转型发展中坚持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激发人才活力动力,推动企业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升行动开展以来,公司紧紧围绕改革目标优化措施,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健全有利于原始创新、有利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制度和机制,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公司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和主营业务,在建设标准化、企业数智化、数字化审查、数字化设计、建筑保温结构一体化、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无障碍和适老化的生命健康领域、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了深度探索。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自主创新是公司的根本,也是公司转型发展的重要利器,更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由之路。自2023年以来,公司进一步加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行业标准、图集等技术成果引领发展,打造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发挥标准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有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助推产业优化升级,有利于发挥行业标准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助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适老化改造、无障碍设施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发展。
数字化管理取得突破、数字化审查遥遥领先
2023年公司立项实施的《企业数智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项目研究》科研项目,以打造企业数智化管理平台,实现OA智能办公管理为目标,成立专业技术团队,取得2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办公流程数字化审批与管理系统”、“企业合同与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这标志着公司数字化管理在技术创新的自主知识产权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标志着公司决策科学化、业务流程自动化、资源配置智能化进入新阶段,标志着公司项目管理现代化达到新高度。
在施工图数字化审查方面取得1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施工图审查项目管理系统V1.0”,提高了审查的效率,实现了审查的数字化管理,参编了地方标准《建筑工程图纸数字化标准》、《建筑信息模型审查标准》、《建筑信息模型审查系统数据标准》,推动我省数字化审查标准化,巩固了公司在全省施工图审查领先地位。同时,公司在数字化设计领域不懈探索,创新成果多点开花,形成以创新为内动力的循环,持续推动成果转化应用,促进技术与生产双协同。基于BIM软件开发,通过参数化设计,快速生成模型和图纸,将建筑的BIM正向设计效率提高45%以上。并且在甘肃省住建厅科研立项《基于BIM技术的绿色低碳民宿建筑设计应用研究》,在兰州市科技厅科研立项《BIM正向设计在装配式异形建筑中的研究与应用》,该科研项目取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
编制地方标准填补空白、绿色建筑与适老化改造创新
为了响应国家绿色低碳的战略方针,公司进一步科技探索,在建筑保温结构一体化、绿色建筑、装配式建中科技创新,先后主编了4项地方图集:《IMS注塑夹芯复合保温砌块墙体建筑构造图集》、《SD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结构一体化构造图集》、《OKS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系统构造》、《OKS装配式建筑预制竖向构件外置保温结构一体化构造》,有利于推动我省全面实现绿建、低碳、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推广和标准优化。
在国家全力推动生命健康领域的无障碍建设和适老化建设中,公司发挥行业主导地位,落实《甘肃省“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实施办法》,主编了《既有城镇住宅适老化改造技术标准》;为了全面贯彻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推动我省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加快我省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主编了《甘肃省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甘肃省无障碍设施图集》、《家庭无障碍设计图集》,其中《家庭无障碍设计图集》是全国第一个家庭无障碍设计标准图集,引领我省无障碍建设环境走在全国最前列,得到了广泛认可。
在编制地方标准时,积极寻找我省建设领域的空白和弱项,其中参编的《农业畜牧场所电气设计标准》填补了省畜牧业养殖业电气设计标准的空白;主编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技术标准》为当下电动自行车充电的热点和难点提供了技术标准;参编的国家团体标准《好社区评价标准》是要牢牢抓住“安居”这个人民群众幸福的基点,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一体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的要求;参编的国家团体标准《城市综合管廊管线综合设计标准》是为了城市更新减少各类灾害对城市管线的破坏,提升城市韧性,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节约资源、改善城市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年继续推进《湿陷性黄土地区灌注桩》、《钢筋混凝土过梁》、《景区栈道技术标准》、《城镇人行地道技术标准》、《城镇桥梁防撞护栏标准设计》等地方标准的编制。
科研项目与人工智能探索、完善科创体系激发活力
2023年至今完成多项省住建厅科研项目,先后取得3项实用新型专利,结题的《甘肃省超限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研究》和《新型钢-FRP复合筋活性粉末混凝土大跨度防护结构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均为建设工程领域的科研项目,2024年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了深度探索,申报了《基于AR交互式工程工具平台系统》科研项目,该项目通过头戴式显示器、手机或其他设备,将数字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相结合,配合建设工程设计,达到现实感官体验,超越平面效果图体验感受。
在改革过程中,公司始终将科技创新置于先导位置,完善科创体系,强化支撑保障,激发创新创效活力,活化科研激励机制,实现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的双轮驱动,先后成立了科技创新中心、技术委员会,制定了公司多项制定,修订了公司《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科技成果奖励制度》等。树立以科研成果为鲜明导向的评价机制,持续加大激励力度,优化奖励分配机制,将科研项目奖金从过去的产值分配改为由项目负责人分配的直接奖金结算方式。同时采取多元措施,多投精用,持续加大对科研项目的科研经费投入,达到增长10%以上、强度达到3%以上。首先,科技创新离不开“人、财、物”。只有通过持续稳定的科研经费投入,确保科技创新没有后顾之忧,有效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其次,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驱动的实质就是人才驱动。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就是要以改革精神激发人才活力动力推动科技创新。公司积极推进人才激励机制,采取内培外引,夯实科研人才支撑。坚持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鼓励采用柔性引才方式引进外部高端人才,并以顾问指导、技术咨询等方式参与科研项目和产业发展研究。构建以全面薪酬为核心、长短兼顾的薪酬激励模式。最后,文化精神内化是保障。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公司的软实力,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发挥作用。并持续加强“产、学、研”横向联合,构建公司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紧密结合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多渠道扩大与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争取在承接横向合作项目上有较大发展,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度融合,积极寻找科研创新项目、合作专利成果转化,打好科研平台建设基础。以“大师工作室”为载体,与西南交通大学、兰州大学、核工业西南院、中科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建立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技术专家兼任校外导师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推进项目落实落地。其中兰州大学科学观测中心西藏察隅野外站项目是在此种模式的推动下,助推公司全过程咨询板块取得实质性突破。
未来,公司将以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契机,充分发挥科研创新中心作用,完善强化科研力量,推动“科研线”、“标准线”、“产业线”三线融合,通过建立两级科研管理体制,加强内部人才培养,整合各部门资源,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突出科技创新的考核评价导向,对在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人或团队,要予以奖励和支持,对因科技创新投入带来短期没有效益的团队也要客观评价,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激发科技人才活力动力,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